壓縮空氣降溫原理圖,新風機的制作方法
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風機。
背景技術:
2.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室內空氣的品質日益受到重視。新風機組是房間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3.現(xiàn)有新風機通過將熱管換熱器布置在冷源的前后,新風先經(jīng)過熱管蒸發(fā)器吸熱降溫
,后經(jīng)過冷源進一步除濕降溫,再經(jīng)過熱管冷凝器加熱升溫送入室內。其中熱管蒸發(fā)器從高溫新風吸熱將液態(tài)冷媒變?yōu)闅鈶B(tài)冷媒,氣態(tài)冷媒在壓差下進入熱管冷凝器中,并經(jīng)除濕降溫后的低溫新風冷凝成液態(tài)冷媒,液態(tài)冷媒受到在節(jié)流部件流動產(chǎn)生的虹吸作用,流入熱管蒸發(fā)器完成熱管循環(huán)。4.但是在低溫環(huán)境下,想要實現(xiàn)再熱效果
,需要增加冷媒泵,來提高冷媒循環(huán)量,但出風溫度依舊無法滿足需求;或當熱管系統(tǒng)再熱不足時,通過熱泵或電加熱補償,但保證率低或能耗較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技術實現(xiàn)要素:
5.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新風機
,旨在解決現(xiàn)有新風機除濕再熱耗能高的的問題。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新風機,包括風道系統(tǒng)、換熱系統(tǒng)和風機系統(tǒng);所述風道系統(tǒng)包括新風風道和排風風道;所述換熱系統(tǒng)包括依次串聯(lián)并形成第一回路的第一換熱器、第一節(jié)流裝置和第三換熱器,以及獨立于所述第一回路外的第四換熱器,所述第一換熱器設置于所述排風風道,所述第三換熱器和所述第四換熱器設置于所述新風風道內,所述第四換熱器可對新風進行降溫除濕;所述風機系統(tǒng)包括分別對應設置于所述排風風道和所述新風風道內的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所述第一風機用于將室內空氣吸入所述排風風道,并排出至室外,所述第二風機用于將室外空氣吸入所述新風風道,并排出至室內。7.在一實施例中
8.在一實施例中
9.在一實施例中
,所述電磁閥連接在所述第一壓縮機入口側并與所述第三換熱器出口連通,所述第一壓縮機出口側接入所述第一回路的管道上設有第二單向閥,所述第二單向閥的流向為從所述第一壓縮機出口至所述第一換熱器入口。10.在一實施例中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五換熱器,所述第五換熱器置于所述新風風道內,且在新風流向上位于所述第四換熱器下游,所述第五換熱器可對新風進行加熱。11.在一實施例中
,還包括第六換熱器、第二壓縮機和第二節(jié)流裝置,所述第二壓縮機、第六換熱器、第五換熱器、第二節(jié)流裝置和第四換熱器依次串聯(lián)形成第二回路。12.在一實施例中
,所述第五換熱器和所述第六換熱器之間還串聯(lián)有第三節(jié)流裝置。13.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五換熱器通過熱水對新風進行加熱
14.在一實施例中
15.在一實施例中
16.在一實施例中
1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換熱器
18.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在排風風道內設置第一換熱器,在新風通道內的新風流路上一次設置第三換熱器
附圖說明
1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
20.圖1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一實施例的原理示意圖
21.圖2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另一實施例的原理示意圖;
22.圖3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又一實施例的原理示意圖
23.圖4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再一實施例的原理示意圖
24.附圖標號說明:
25.[0026][0027]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2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0028]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
[0029]
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
……
)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
[0030]
另外
[0031]
本實用新型實提出了一種新風機
[0032]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包括風道系統(tǒng)
[0033]
通過判斷所述排風風道2入口處排風的溫度和所述新風風道1入口處新風的溫度
[0034]
當室內溫度低而新風溫度適中時
低
[0035]
當室內溫度較高時
[0036]
請繼續(xù)參閱圖1
[0037]
所述第二換熱器6可對降溫除濕后的新風進行再熱
,使新風溫度達到適宜溫度后再排入室內。通過判斷所述排風風道2入口處排風的溫度和所述新風風道1入口處新風的溫度,來決定新風是否需要進行除濕再熱以及需要進行除濕再熱的程度,不同工況以最合適的模式運行;同時將所述第一換熱器置于所述排風通道2內,回收排風的顯熱,達到節(jié)能效果。[0038]
當室內溫度低而新風溫度適中時,需要對新風進行節(jié)能除濕再熱
。此時打開所述第一節(jié)流裝置12,所述新風機開始進行熱管熱回收循環(huán),同時開啟所述第四換熱器8。所述第一換熱器5置于排風風道2內,由于室內溫度低所以通過所述排風風道2內的排風溫度也低,中溫氣態(tài)換熱工質將熱量傳遞給所述第一換熱器5外的排風后液化,溫度降低;利用溫度較低的新風對中溫的換熱介質進行降溫,實現(xiàn)熱回收,提高能量利用率。溫度降低后的換熱工質由所述第一換熱器5中導出后進入所述第二換熱器6,將熱量傳遞給所述第二換熱器6外的新風后,溫度進一步降低,流經(jīng)所述第一節(jié)流裝置12后,換熱工質的壓力和溫度進一步降低。隨后換熱工質在所述第一節(jié)流裝置12中流動而產(chǎn)生虹吸作用而進入第三換熱器7,所述第三換熱器7置于新風入口處,而新風溫度適中,吸收所述第三換熱器7外新風的熱量后,所述液態(tài)換熱工質轉變?yōu)闅鈶B(tài)換熱工質。所述第一換熱器5進口側換熱工質為氣態(tài),出口側換熱工質為液態(tài),從所述第三換熱器7流出的氣態(tài)換熱工質在壓差的作用下,進入所述第一換熱器5,進行下一輪循環(huán)。所述第三換熱器7、第四換熱器8、第二換熱器6依次置于新風風道1內,且所述第三換熱器7位于新風風道1入口處。中溫新風進入新風風道1時,首先經(jīng)過所述第三換熱器7
,將熱量傳遞給換熱工質后溫度降低。再通過所述第四換熱器8后壓縮空氣降溫原理圖,此時所述第四換熱器8處于運行狀態(tài),新風的溫度和濕度都降低,最后經(jīng)過所述第二換熱器6時,新風吸收換熱工質的熱量,溫度升高到適宜大小后進入室內,提高室內的空氣舒適度。[0039]
當室內溫度較高時
,需要對新風進行除濕降溫。此時關閉所述第一節(jié)流裝置12。由于第一節(jié)流裝置12被關閉,所述第二換熱器6流出的換熱工質無法進入所述第三換熱器7,所述新風機的熱管循環(huán)被中斷。新風通過新風風道1時,由于換熱工質無法完成循環(huán),所述第三換熱器7和第二換熱器6都不進行換熱工作。因為所述第四換熱器8處于開啟狀態(tài),新風通過所述第四換熱器8時,溫度和濕度都降低,隨后進入室內[0040]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四換熱器8設有冷水進口和冷水出口
[0041]
請參閱圖3
[0042]
請繼續(xù)參閱圖1,考慮到只依靠所述第四換熱器8和熱管循環(huán)
,所能適應的工況條件范圍較小,當新風溫度交底或較高時,無法保證熱管循環(huán)能夠完整進行。鑒于此,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路包括并聯(lián)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聯(lián)的第一壓縮機16和電磁閥22,所述第一壓縮機16出口與所述第一換熱器5入口連通[0043]
當室內溫度低而新風溫度高時,需要增強對新風的除濕再熱
三換熱器7置于新風入口處,而新風溫度較高
[0044]
當室內溫度和新風溫度都比較低時,需要減少對新風的除濕再熱
[0045]
進一步的
[0046]
當室內溫度低而新風溫度適中時
,需要對新風進行節(jié)能除濕再熱。此時關閉所述第一壓縮機16以及所述電磁閥22,打開所述第一節(jié)流裝置12,所述新風機開始進行熱管熱回收循環(huán),同時開啟所述第四換熱器8。[0047]
當室內溫度較高時
,需要對新風進行除濕降溫。此時關閉所述第一壓縮機16,打開所述電磁閥22,同時開啟所述第四換熱器8。由于所述電磁閥22被開啟,從所述第三換熱器7流出的換熱工質部分流入所述第一壓縮機16
,使熱管循環(huán)的冷媒量減少,再熱量降低或無足夠的壓力差進行循環(huán),所述新風機的熱管循環(huán)被中斷。新風通過新風風道1時[0048]
當新風溫度較低時
[0049]
請參閱圖2
,鑒于此,在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五換熱器9,所述第五換熱器9置于所述新風風道1內,且在新風流向上位于所述第四換熱器8下游,所述第五換熱器9可對新風進行加熱。所述第五換熱器9設有熱水進口和熱水出口,所述第五換熱器9對新風進行再熱的熱源為熱水,通過外接熱水水源實現(xiàn)熱水在所述第四換熱器8內的循環(huán)流動,達到對新風持續(xù)再熱的效果。也可以在所述第五換熱器9內設置電加熱裝置,當開啟所述第五換熱器9時,所述電加熱裝置開始通電并產(chǎn)生熱量,并將熱量傳遞給新風,達到新風再熱的效果。[0050]
請參與圖4
,所述第四換熱器8可以對新風進行降溫除濕,所述第五換熱器9可以對新風進行再熱,所述第四換熱器8和所述第五換熱器9相互連通并增加其他設備之后可以形成熱循環(huán)。鑒于此,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新風機還包括第六換熱器10、第二壓縮機17和第二節(jié)流裝置13,所述第二壓縮機17、第六換熱器10、第五換熱器9、第二節(jié)流裝置13和第四換熱器8通過管道依次連接構成循環(huán)回路,所述第五換熱器9通過冷媒循環(huán)對新風進行再熱。所述第二壓縮機17將冷媒轉變?yōu)楦邷馗邏旱臍鈶B(tài),隨后流入所述第六換熱器10,所述第六換熱器10可以放在室外,將熱量傳遞給室外空氣后,冷媒溫度有所下降。從所述第六換熱器10流出后[0051]
在上一實施例的基礎上
,進一步的,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五換熱器9和所述第六換熱器10之間還設有第三節(jié)流裝置14。當所述第三節(jié)流裝置14打開但不起節(jié)流作用,所述第二節(jié)流裝置13打開并起節(jié)流作用時,與上一實施例相同,所述第四換熱器8和所述第五換熱器9之間形成的熱泵系統(tǒng)對新風起除濕再熱的作用。當所述第三節(jié)流裝置14打開并起節(jié)流作用,而所述第二節(jié)流裝置13打開不起節(jié)流作用時,從所述第六換熱器10流出的冷媒在通過所述三級裝置后變?yōu)榈蜏貭顟B(tài),再流入所述第五換熱器9。此時所述第五換熱器9對新風起降溫作用,所述第四換熱器8和所述第五換熱器9之間形成的熱泵系統(tǒng)對新風起降溫除濕的作用。通過增設所述第三節(jié)流裝置14,使所述第四換熱器8和所述第五換熱器9之間形成的熱泵系統(tǒng)可以進行除濕再熱功能和降溫除濕功能的切換,拓寬可應用范圍。[0052]
所述新風機可對新風進行除濕處理,為不改變換熱后新風的濕度
,所述第三換熱器7和所述第二換熱器6不宜用混合式換熱器,以免新風與換熱工質混合接觸后造成濕度的改變。常見的,所述第二換熱器6和所述第三換熱器7為蓄熱式換熱器或間壁式換熱器或兩者的組合。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換熱器6和所述第三換熱器7為板式換熱器,所述板式換熱器換熱效率高命長
[0053]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
咨詢熱線
133-5299-3419